实验室概况

主任介绍

当前位置: 首 页 > 实验室概况 > 主任介绍

赵以军,1963年8月生,博士生导师,重点实验室主任,资源与环境院院长、二级教授。兼任中国环境学会理事、中国水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中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等。曾担任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执行副主席,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汉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湖泊生态学和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在污染治理方面有较深厚的积累,分别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参与国家重大水专项的科技项目评审工作,并担任“十一五”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首席科学家。

1、在湖泊生态学及溶藻细菌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分离和报道了蓝藻病毒(噬藻体),并发现蓝藻病毒在我国各湖泊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预示了通过蓝藻病毒控制“水华”的前景;最早提出微生物防治藻类水华的思路,并分离得到了100余株溶藻微生物,建立了溶藻微生物库,开发出了高效溶藻菌剂,完成了溶藻细菌大量培养并规模化生产的技术。

2、在水体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方面,建立了高效溶藻微生物控藻技术,在国家“十五”重大专项—"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课题中开展了应用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控藻效果,成果“溶藻微生物的筛选及藻毒素的环境迁移” 鉴定为国际先进,“分泌溶藻物质的产气肠杆菌及其在蓝藻水华控制中的应用”获得专利授权(ZL2006100192543),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3、在湖泊湿地工程规划方面,主持编制了《生态洪湖建设规划》,并主持湖北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湿地恢复技术研究”。

4、作为武汉市水务系统长期联系专家,多次参加了“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专家讨论会、“武汉龙王嘴污水厂尾水南湖箱涵建设”、“巡司河综合整治相关工程”、“汤逊湖、巡司河水系连通”等市政工程论证会,并分别应硚口区、江岸区主管部门邀请,主持设计了“张毕湖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建设项目”、“鲩子湖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项目”、“塔子湖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项目”。

先后承担河湖生态相关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主持“十一五”水专项课题1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和10余项教育部、省市科技资助项目,发表SCI等学术论文与著作70余篇(部)。担任国家权威的环境学科战略性著作《“十一五”中国环境学科发展报告》编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编,2012出版),并负责编写水环境学科成果的相关内容。

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永定,男,1944年11月生,196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责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责任专家组组长,法国金棕榈统帅勋章获得者,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从事科技岗位37年,管理岗位20年。

1、奖励或称号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6年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神州二号科学研究先进个人、2002年中科院院省合作集体二等奖(负责人),2003年云南省省院合作先进个人,2004年武汉市科技系统先进个人等。

1982年~2005年间获中科院、湖北省自然科学和中科院、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共10项。

2、主要业绩

科学研究:刘永定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1、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蓝藻的环境生物学,是国家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863“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重点课题“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课题首席科学家,在国家项目研究中提出了分阶段解释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理论认识和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的技术路线,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发展了成套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污染和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2、土壤和荒漠藻类:对我国土壤和荒漠藻类的分布、荒漠表层结皮机理和藻壳早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内蒙开展荒漠藻类的基础生物学和人工藻类结皮的试验研究获得成功,成功地首次完成藻类荒漠结皮的重视规模研究;3、空间生物学:受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资助主持“空间通用培养箱的研制和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空间微重力条件和变重力过程对多种生物产生不同水平的生物学效应;4、微藻代谢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1部、译著1部;国际学术会议特邀、大会报告20多次。

3、技术发展

刘永定及其学科组获得授权或经受理专利22项;,为武汉、湖北和广州、上海、北京的水体生态修复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并与法国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德富,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湖北枝江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00年6月任三峡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2001年9月任三峡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1月任三峡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07年6月任三峡大学党委书记;2011年6月任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20年10月起任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刘德富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生态水利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开展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措施、河湖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国家973/863计划研究专项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Water Research、Sci China Tec Sci、《中国科学》、《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重要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17项,其中牵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申请获批发明专利20余项。

刘德富教授系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人员。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副主任,湖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等。1994年获电力工业部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中华电力教育基金教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2007获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刘德富教授长期从事与生态水利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其引入台湾、日本等生态治水经验,在全国内率先开设了《生态水工学》研究生课程,并挂靠武汉大学培养了我国第一个“生态水工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近年来,重点开展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措施、河流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有关河湖生态环境问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国家973计划研究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以及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公益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在Water Research、Sci China Tec Sci、《中国科学》、《水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重要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著)200余篇(部)(其中被SCI、EI及ISTP收录70余篇,4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13项,申请各种专利20余项。

近年来,刘德富教授主要针对三峡水库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发现并首次提出支流库湾普遍存在分层异重流现象,系统揭示了支流库湾分层异重流水动力特性形成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系统分析了支流库湾分层异重流水动力背景下的水华暴发机理,指出库湾水体温度变化控制着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真光层与混合层深度之比决定着藻类水华的生消;针对支流水华的防控创新性提出了三峡水库“潮汐式”生态调度方法。自2009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采纳“潮汐式”生态调度方法以来,三峡水库各支流再未出现2008年严重蓝藻水华现象,典型支流水华暴发强度较2008年降低了50%以上,水华暴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潮汐式”波动调度可年均理论增发电量至少21.36亿千瓦时,折合人民币5.353亿元;同时“潮汐式”调度可塑造人造洪峰,有利于下游“四大家鱼”产卵等。该项研究成果有效支撑了长江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工作。



返回顶部